据统计,黄渤海新区目前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47家,数量占烟台市1/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82.4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7.85件,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龙头,近年来,黄渤海新区坚持以“创新型开发区建设”为引领,通过构建企业、平台、人才、生态“四位一体”创新体系,已然蹚出了一条沿“产业链”铺展“创新链”,以高能级平台聚创新,以机制政策为支撑的开放式自主创新之路。
黄渤海新区的创新“浓度”,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密度”成正比。其中,作为“后备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一款手持激光清洗机就足以解决。”给出这一答案的是烟台恩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于兆磊。作为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大功率宽幅手持激光清洗机内集成了几十种金、银、铜、铁、铝等金属的清洗参数,利用高能激光束能使表面的污物、锈斑或涂层发生瞬间蒸发或剥离,因此具有简单易操作、清洗精准、安全环保和性能好价格低的优势。
不只有这一款产品“拿得出手”,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恩邦电子目前已形成集喷码机、智能一体化激光打标机、激光清洗机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售后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20项,服务企业300余家,激光产品市场占有率占全国5%、全省15%。
“这些企业虽体量不大,但长期专注某一领域,尤其为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新型储能、特色半导体等新区的重点产业‘填空白’‘补短板’。”黄渤海新区工信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一则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年来,黄渤海新区的高新技术公司数连续五年保持35%以上的快速地增长,总数突破727家。
当然,黄渤海新区不仅有像恩邦电子这样“小块头”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有像万华化学、泰和新材、正海磁材等这样的“大块头”企业,持续用创新驱动着产业的快速升级。以正海磁材为例。作为全世界高端稀土永磁材料领导者,目前,全球平均每销售的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搭载正海磁体。正海磁材负责这个的人说,公司生产的产品还能够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空心杯电机和无框力矩电机,目前已与多家下游客户开展联合研发、供样。
企业创造出的科技成果,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在深入市场,从本质上更新城市产业的成色。截至目前,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特色半导体三大新兴起的产业已聚集3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多名高层次人才,培育上市公司11家,产值突破1300亿元。
科技创新平台不仅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也是创新成果产出的聚宝盆,而推动平台向“高能级”迈进的关键,则是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针对芳纶在固体润滑领域应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协助泰和新材加快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针对天成机械所面临的偏桨轴承磨损寿命短以及润滑脂更换周期短的问题,为其自主研发镀膜以及高性能润滑脂两项技术;攻克电磁铁芯与组件动铁耐磨与润滑技术,帮助宋和宋把选针模组常规使用的寿命提升到五年,故障率降低了50% ……这些都是黄渤海实验室立足企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的成果。
从供给侧、需求侧双向发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如今,黄渤海实验室已经围绕新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走访对接烟台企业上百家,与30余家企业及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该实验室还引进孵化成立公司10家,推动14件专利以作价入股方式来进行转化,带动产业经济投资2亿元。
既有走到“应用场”的成熟项目,也有还在“实验室”孵化的技术课题。最近,该实验室界面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团队所研究的应力传感水凝胶技术取得了新进展。“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力致发光的应力传感水凝胶材料,实现了可视化、非接触式应力响应功能。”团队研究员王赵锋和记者说,该水凝胶材料可准确感知人工关节的弯曲程度,在组建监测系统后,已实现了在手机终端对人工关节弯曲程度的实时监测和过载报警,为保障人体运动健康提供了有效手段。
企业有需求,平台有方案,企业暂无需求,平台就储备课题研究。可以说,如今新区的科学技术创新平台解决的不只是某一个技术难题,而是构筑起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跃升的通道。这将逐渐增强黄渤海新区的创新策源能力,为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创新发展成为城市强音,黄渤海新区所谋划的,是要素完备、活力涌现的创新生态。在这里,创新的灵感奔涌,生生不息。
资金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底座,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养料”。为此,针对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黄渤海新区探索形成了“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竞相跟进”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为创新主体链接关键资源。
在全市率先设立了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参股设立子基金13支、65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25个,获评全省首批、全市首家山东省创业投资集聚区。全省首创烟科贷、鲁科贷,创新推出信保贷、扎根贷等金融政策产品。
秉持“投新、投早、投小、投硬”的原则,引导人才集团、产研院(烟台)等成立科技项目投资平台,并引进培育氢探新能源等一批种子期、初创期高的成长型科技公司,在“科技+金融+产业”有效循环的基础上,加速新兴起的产业的孵化。
拓宽融资渠道,夯实发展底座,科学技术创新驶入“快车道”的过程中,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同样也必不可少。
如何帮助人才在区内更好地创新创业?针对这一难点,黄渤海新区发挥其“管委会+公司”体制的机制优势,在全省率先组建国际人才集团,创新推出“十全”服务举措,构建起集创业、安居、出行、服务等为一体的全要素人才支撑体系。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仅在2023年,全区就累计发放青年人才补贴逾1.7亿元,惠及青年人才9600余人。
在加速集聚领军人才的同时,黄渤海新区还发力“校所产城”协作,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兰化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烟台大学八角湾校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等一批科研院所及高校资源。目前,全区人才总量已突破22万人。
而针对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创新资源需实施全链条“保护”的现状,黄渤海新区建成7000平方米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投用3个重点产业运营中心、12个公共服务端口、招引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等30余家,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全要素“一站式”服务。
未来,黄渤海新区还将持续建设创新生态,链接广阔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区”计划,让更多优质成果在这里发芽生长。
以创新决胜未来,高质量建设科技强区,追高逐新,烟台黄渤海新区,一直实力“在线”。